读《一句顶一万句》
刚看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果然是名家佳作,茅盾文学奖名副其实。打开书一看就陷进去,陷进去就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读完合上书本脑中又思绪万千,随手写个读书笔记。
有人称这本书为“中国人的《百年孤独》”,我和很多人一样,读《百年孤独》遇到最头疼的问题就是记不住且分不清书中的那些名字。这本“中国人的《百年孤独》”名字则都很好记,“胡家庄的老胡,宋家庄的老宋,卖豆腐的老杨,赶大车的老马,剃头的老裴,弹棉花的老姜……”都是口语化,简单的名字,原以为是作者为了避免像欧美长篇小说的阅读障碍才给书中的人起这样的名字,读着读着,猛然一拍大腿,真是后知后觉:这样的土气又诙谐的名字正是大师文字功力所在!看书的过程就像你在你二大爷家,或者在你三舅家,听邻居们在说他们村王小花,赵二蛋的事一样亲切而熟悉。
刘震云就像赵本山“说铁岭”一样在他的作品中“写河南”,调侃中带着热爱,毕竟他的精神故土在河南,这个经常被全国人民拎出来讨论,颇有争议的省份。
虽然通篇没有刻意用那句些辨识度最高的、常见的河南话,比如“中”之类的,但是字里行间却能让你时刻感觉到河南小城的乡土味,文字中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土气不停的让你发笑,笑声之下,却又感到一丝的悲凉。
书中主角均为“混的很不好”的小人物,“没人说的着话”,孤独与烦闷,贯穿全篇。
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到吴摩西的“出延津”,以及下半部中他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回延津”,跨越百年,四处奔波,都归集到一个字–“找”。用书中的那种风格的语言来说,就是他们“找着找着就不是在找了”,而是他们的一种寄托,不找还能干啥呢?至少在找的时候,会暂时摆脱那种孤独和烦闷。
现代社会这么忙,日复一日跟着人潮上班下班,想着多赚点钱,换大房子,换好车子,好像目标明确,事务繁忙。但是刨去这些,你是否也是也有过觉得和工作生活中的那些人都“说不着”?
有时候,一万句顶不过一句。
附加:
发现这书被刘震云的女儿拍成电影了,名字还叫《一句顶一万句》,很可惜,虽然有范伟,刘蓓助阵,但是很可惜,拍的巨烂无比,千万别用看那部电影代替看书,千万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