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诚《南明史》中不一样的史可法
史可法是明末清初的一个重要人物,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四月,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率领扬州军民与围城清兵展开浴血奋战,终因众寡悬殊,城破被俘,不屈被杀。
清军进入扬州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在扬州城中进行了长达十天的屠杀,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现在人们对史可法的评价是坚贞不屈的“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是比较高的评价,在扬州市邗江区史可法衣冠冢的位置还建有“史可法纪念馆”,也称“史公祠”,也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不过,我最近在读顾诚的《南明史》的时候发现作者对史可法似乎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南明史》一书中,史可法最早出现在北京城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之后,当时的他是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密政务,是掌控明朝留都南京军权的人。得知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他率军北上勤王,刚到浦口就得到崇祯皇帝的死讯,然后开始着手考虑拥立朱家后人做新皇帝。
史可法在选择新君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被东林-复社人物左右,自己不太想拥立福王朱由崧,向凤阳总督马士英列出福王几大缺点,结果被马士英出卖,最终被数位武将裹挟,磨磨蹭蹭之下被迫迎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即弘光帝,而史可法自己因为“定策”不力遭弘光帝冷遇。
于是乎,史可法向弘光帝申请外出镇守外出镇守淮安、扬州两地。
可是史可法以堂堂督师阁部的身份在江北经营一年,花费大量人力、时间,却一直未能真正对江北数镇的将领形成控制,在清军攻来之时纷纷倒戈,足见其驭将无能。
另外,史可法也未能对山东河南调度布防,企图利用长江守住南明江山,没有战略眼光。
最为要命的是史可法一直未能认清北方的满清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他们一直认为李自成的大顺军是明朝的头号敌人,痴心妄想“联虏平寇”,很长时间都以一种卑微的语气和满清通信,企图联合满清的军队一起剿灭大顺政权。
根据作者的考证,满清数路大军兵临扬州城下的时候,史可法方寸大乱,几乎没有成规模得调度军队,也未能抓住清军长途行军刚到扬州未能安定,火力大炮也未能运达的战机主动出击,等到清军开始攻城的时候,他感到身体欠佳,把军队交给幕僚指挥,结果只一天便告失守,最终以身殉职。
顾诚认为,史可法当时位居南明政权高官位置,身系社稷安慰,但是他在军国大事上的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弘光朝的土崩瓦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顾诚也没有完全否定史可法,他说也认为史可法的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他居官廉洁勤慎,二是在最后关头宁死不屈。
顾诚认为,后来许多学者和文人墨客受明清门户之见的影响,对史可法的誓死不降的民族气节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偏爱,不顾史实作了过分的渲染,所以导致今日史可法在民间的评价非常高。
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苛责史可法。
大明朝在万历时代就埋下了覆灭的种子,到崇祯后期已经是积重难返,没有人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了,史可法也不能改变历史大趋势。
其实他也很无奈,当时的局势比南宋差了不只一点点,而且小皇帝的班子就是个草台班子,如果跟岳飞一样牛逼轰轰,估计让满清勃然大怒,瞬间就把南明给灭了,还得保留好给皇帝投降的可能性。
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