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南京:阅江楼
现如今到南京城北原下关区一带,可以看到长江南岸狮子山上高高耸立着一座古式楼阁,那就是阅江楼。
南京市在宣传阅江楼的时候经常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多少有点“硬蹭”的感觉。毕竟,早些时候人们的共识是“江南三大名楼”,人们“鄙视”南京阅江楼的理由是它在2001方才建设完工,没有历史底蕴。
其实谈及历史底蕴,另外三座名楼也不是和历史底蕴中的那座名楼了,其中最为出名的武汉的黄鹤楼在复建的时候,位置甚至被“平移”了一公里。
阅江楼的历史底蕴,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朝的时候。
1374年(洪武七年)春,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在南京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主题,命令在朝的文臣各写一篇《阅江楼记》。这些作品流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
可是,就在朱元璋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却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
他在《又阅江楼记》中给予了说明: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告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后来有有历史专家分析说根本原因可能是当时朝廷在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
而阅江楼这一停建就是六百年多年。
上世纪末,南京市相关部门提出复建“阅江楼”的动议,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1997年,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到2001年9月阅江楼正式竣工建成。
自此方才结束了阅江楼六百多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现在的阅江楼是4A级景区之一,我刚到南京工作的时候,曾在中山北路挹江门附近工作居住数年,无数次经过狮子山远观阅江楼,却一直没有登楼游览。
我现在住城南,前些日子我和老婆带着女儿开车穿过南京主城到城北一同“打卡”了阅江楼。
建宁路一片正在修地铁,道路两边尽是围挡,开车是真不好走,好在阅江楼还不算南京热门景点,其内部停车场停车还算方便。
阅江楼景区是要门票的,但是在南京市游园年卡目录中,我们家有办南京游园年卡,可以用年卡进入景区。但是阅江楼在狮子山上,登楼需先登山,狮子山虽然不是很高,但是考虑到带着小朋友,还是花了40元(20元/人,1.2m以下儿童免费)乘坐电梯到了山上。
出了电梯左手边便是阅江楼,靠近看这座建筑,感觉更是宏伟。
步行100米到了楼下,需要爬几十级台阶才能到一楼大平台,平台上有一座青铜铸造的阅江楼鼎,据说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鼎。
阅江楼主体建筑外观四层暗设三层,共七层,每一层都有和明代相关的陈列。
一楼主要看点是仿制朱元璋的红木龙椅以及椅子背后巨幅金字靠壁,刻的是朱元璋的《阅江楼记》全文,东侧是康熙的“治隆唐宋”牌匾,去过明孝陵的人对这四个字肯定不会陌生,这是清代帝王对明太祖朱元璋的高度评价,当然,结合当时的历史原因,是有收买江南人心之嫌。
二楼是明代十六位皇帝画像,按照传统明代历史结论,到崇祯就结束了,南明的几位未能“上榜”。
三楼是巨幅郑和下西洋的瓷画,气势磅礴,全景式地描述了郑和下西洋的这段辉煌历史,据说是国内最大的瓷画。旁边还有明代才子唐伯虎与祝枝山的作品。
四楼也就是游客可以上到的顶楼,大厅里摆放的红木“百狮台”,本人对红木家具不了解,只感觉很大气,价值不菲。
站在楼内可以看到楼顶的蟠龙藻井。藻井是我国古代殿堂室内顶棚的一种独特做法,外形像个凹进的井,加上藻文饰样,所以称为“藻井”。
阅江楼的顶部盘踞的金龙是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用的是24K黄金,用南京本地的江宁金箔制作工艺制作据说内外共用去11公斤的纯金。
站在阅江楼上观景台远眺,往南可以观赏南京城市天际线,往北恰好可以看到南京长江大桥以及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
在观景台低头向近处看,可以鸟瞰旁边的静海寺,这是当年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下西洋功德而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等物品,也是晚清时代《南京条约》的签署地点,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楼上下来时候发现楼内部设有免费电梯,对于带着老人小孩登楼的人相对友好。
阅江楼景区内还搭配了几个小景点,有孙中山观江处,说是孙中山在南京做大总统后,先后多次登临狮子山,与黄兴等人在这里视察形势,研究北伐事宜。
还有朱元璋出征雕塑和他当年用过的地堡,这个地堡据说后来还被清军、太平天国军、日军、国民党军队和人民解放军修建过,故又被称为“五军地道”。
出了阅江楼下了狮子山,是绣球公园,这里和朱元璋的马皇后喜爱绣球花的传说有关,如今是一个免费的公园,绣球花开的时候也是金陵城北美景之一。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