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门柳》三部曲
《白门柳》三部曲的具体名字分别是《夕阳芳草》、《秋露危城》和《鸡鸣风雨》,其中第一、二部是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者是刘斯奋。
我最近几年陆陆续续一直在看(有时候听音频)茅盾文学奖的小说,这部长篇巨作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春节前后,我把三部曲全部看完了。
我刚开始看的时候,特地研究了小说的名字,跟风问了AI,AI说,“白门”取的是南京的别称,也是书中主要情节发生地--明朝“留都”,而“柳”则从《诗经》开始就有着缠绵悱恻、依依惜别的象征,这和本书的整体氛围很贴合。
《白门柳》三部曲合计有130多万字,不过情节时间跨度并不长,从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大明崇祯皇帝去世到南明弘光朝廷建立与覆灭再到南明鲁王唐王小证券的抗清与失败,拢共只有三年左右,但是却描绘了一大批明末清初大江南北轮番登场的知名历史人物的群像。
小说的主角团是庞大的江南文人团体,也可以说是“士”族阶层,以钱谦益、冒襄、黄宗羲、史可法为代表人物,反面形象的马士英阮大铖这些人,如果不关心南明历史的,可能了解不多。
书中的很多情节基本上在以往的历史类作品中多多少少,都有过了解,比如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故事,冒襄与董小宛的故事,唯一让我有兴趣研究的是“复社大会”。
书中详细描写了复社虎丘大会的前前后后,那个年代,非官方能组织成号称上千人同时出席的会议,感觉有点不可思议。感觉那个复社已经有点现代政党的组织能力了,而且社中的一些高层为名为权争斗的过程和一些现代政党的权力斗争也很像。
我查阅了历史,复社除了在苏州虎丘的千人大会,还在南京组织过金陵大会,出席人数也很多,只可惜复社的这些文人公子们和很多文艺作品中描述的书生一模一样,有着家国情怀,但是“战斗力”确实是差了点,“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其实整个小说的情节和我之前看的顾诚的《南明史》有很多呼应,如果有朋友要看,可以搭配《南明史》一起看,对比了解小说作家和历史学家对相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不同态度也是挺有意思的。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