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世间》
最近持续在读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2017年出版,2019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是梁晓声较新的作品。
小说情节从1972年开始,到2017年左右结束,横贯40多年的社会历史变更,从“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年代一直到博客、微信朋友圈的互联网时代,恍若隔世。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过这部小说的有声书,我在云听app上断断续续也听过一些,片头中的两句话对作品的概括很贴切:
“书写城市平民子弟的奋斗与成长,记录中国社会50年的巨变沧桑,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堪称一部“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
故事发生在一座东北的工业大城市的“贫民窟”中,伴随着周家几代人在时代的洪流中浮浮沉沉,也能感受时代的变迁。我对周秉昆和他的小伙伴们每年春节都能聚一聚的情节挺感兴趣的,不过随着岁月流转,慢慢有人缺席,令人伤感。
周秉义的形象塑造的是比较成功的,周家的女儿周蓉有点虚,总是感觉她天赋太高,也许她是作者最为“偏爱”的角色吧,很多小说中,作者都会“偏爱”某一位女主。 书中的很多情节都涉及到“人情世故”找关系,这也是东北这些年风评很差的槽点,作者在这部书中多次写到,显得很真实,但是可能会给人一种“黑”东北的感觉。 读这本书的时候,难免会和我之前重新阅读的《平凡的世界》做比较,《人世间》有点城市版的《平凡的世界》的感觉,但是《人世间》的文字不像路遥那么柔和,有点小说背景地—东北的气候一样--有点冷峻。
不同作家的文字风格都不一样,不同读者的感觉自然也不一样,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在小说开篇对故事发生地的描述“先入为主”了,我读的时候总是感觉置身于天寒地冻的东北。
阅读过程中,摘录了几段文字,记录如下:
他读了一些书籍之后意识到,如果一个人终生都缺少知识和思想,那么,他连一颗黄豆也不如。成吨的黄豆还能榨出豆油或酿成酱油,成群的没有知识和思想的人,除了体力和技能,就再也榨不出别的东西了。
“改革开放”四个汉字的组合特阳光,特少年,具有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继往开来的生动性和形象感。可以说,“改革开放”四个汉字在语言学上体现了很高的智慧和艺术——关键是,它是方方面面都可以接受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却不是从“文革”一结束就开始的,也根本不可能那样。首先需要在理论上清楚,原来一批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几乎都是大大小小的权威,他们坚持所谓的正统理论。改革者首先要与他们争论,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还会被逼得进退两难。改革者之间也有争论:步子快了慢了,胆子小了大了,先改这些方面或那些方面,改到何种程度为宜,都会产生分歧。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界的人士或被动或主动搅入其中,推波助澜,摇旗呐喊,让局面更加复杂。有一部外国小说《喧嚣与骚动》的书名,基本可以概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国。
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感传达得淋漓尽致。
朋友大抵是一种以同质化的命运为前提所建立的友好关系,原来同质化的命运一旦出现了较大反差,即使是朋友往往也会由羡慕而嫉妒的。如果反差巨大,不论原来多么巩固的朋友关系也会沙化、瓦解。”
《人世间》也被拍成了电视剧,并且一度很火,导致这部原著小说“出圈”,不过我没有看过电视剧,不知道改编了哪些情节。
留言评论